编者案:为进一步弘扬教育家精神,大力营造校园尊师重教氛围,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助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党委宣传部于教师节前后推出“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郑理优秀教师风采巡礼”专栏,集中展现我校优秀教师的精神风貌和育人风采,以此向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园丁们致敬。
在郑州理工职业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有这样一位领航者:她以责任为帆、以坚守为桨,在无先例可循、无资源可依的困境中,劈开医药卫生专业建设的荆棘之路;她以匠心育人为本、以无私奉献为怀,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成为同事眼中的标杆、学生心中的灯塔,她就是郑州理工职业学院2024年度特别贡献奖获得者、护理学院院长马向莉。
一、临危受命,以担当破解绝境难题
2022年10月,正在老家照料老父亲的马向莉,接到学校紧急召唤,需在三天内为护理专业申报搭建核心实训室。面对“仅三间房、无布局、无参数”的苛刻条件,她秉持“断臂求生”的决心,按“一室多用”原则筛选核心设备,连夜拟定清单;当评估因疫情推迟,且发现申报材料面临 “无带头人、无专业教师、无教学资料”的三重困境时,她主动扛起专业带头人的重任。在无任务指派、无报酬承诺的情况下,她耗时两个月多方联络师资、编撰申报材料,重构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赢得专家高度认可。迎评当日,她穿梭于实训室与会议室之间,以最高效率完成汇报与答疑。正是这份“不计得失、全力以赴”的担当,让学校在护理专业成为国控专业前夕成功获批,更创造了三年申报三个医药卫生类新专业的罕见佳绩。这背后,离不开她深夜被锁教学楼仍坚持加班的坚守与付出。
二、匠心育人,以坚守筑牢教学根基
“培养合格的医护人才,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马向莉始终秉持的教育信念。面对800名新生的教学压力,她在寒暑假期间全程坚守岗位,为18名新教师、15名兼职教师搭建成长桥梁,创新设定课程负责人制度,规范教学大纲与进度安排,提前预判教师离职风险,确保每一届新生的开学第一课平稳落地。在实训教学中,她坚持“实践为要”的原则,力排“仅用模型练习注射”的提议,强调“护生必须在人体实践中锤炼本领”,要求实验员全员参与授课,用“宁肯当下吃苦,不让学生未来受困”的坚守,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奉献精神。为平衡学校制度与国家教学标准,她带领团队将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改20余稿,成功攻克“实习学时多360课时”的难题。在考试管理中,她推行严格的流水阅卷制度,以“绝不敷衍”的态度牢牢守护教学质量底线。
三、精打细算,以务实打造优质平台
实训室建设中,马向莉坚守“够用实用、不搞面子工程”的原则,对照国家标准反复审核设备功能与数量,实现“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的高效配置——同类专业公办学校人均耗材500元,同类院校380元,而她带领团队将成本严格控制在270元,每学时耗材仅0.6元,却建成了获合作医院高度认可的优质实训基地。实习基地建设陷入“零资源、高需求”困境时,她“豁出老脸”动用数十年行业人脉,冒雨雾驱车赶往各地医院、为赶时间路边违停跑步赴约,通过多层渠道对接、反复沟通协商,最终为近800名学生解决了实习安置难题。她用“务实创新、攻坚克难”的智慧,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为学生搭建了通往专业实践的优质平台。
四、病床牵线,以大爱搭建就业桥梁
即便身染疾病住院治疗,马向莉心中牵挂的仍是护理专业学子的就业难题。2025年10月,马向莉突发脑出血住院。躺在病床上的日子里,她强忍身体不适,一边积极配合治疗,一边通过电话、线上会议持续对接就业资源。得知所住医院有人才招聘需求后,她主动向医院相关负责人推介学校护理专业的办学优势与学生培养特色,详细沟通岗位需求、用人标准与合作模式,凭借专业的职业素养与真诚的育人初心,成功推动医院为学校明年毕业的护理学子开放专属就业岗位。在病房与职场的“跨界联动”中,马向莉用病榻上的坚守与奔走,为学生的职业未来铺就坚实道路,让无私大爱在医患之间、师生之间温暖传递。
五、无私奉献,以初心诠释榜样本色
从照料病父的家中毅然奔赴工作一线,到不顾家人反对再次投身专业迎评;从假期无休统筹师资队伍建设,到冒风雨跑遍各地医院对接实习资源,再到病榻之上仍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马向莉始终将学校发展与学生成长置于首位。她不图名利、不计回报,在专业建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挺身而出;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能圆”的信念,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同事。在她的带领下,护理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更凝聚起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的优秀教师队伍。
马向莉的榜样力量,是临危受命的责任担当,是匠心育人的教育坚守,是务实创新的实干精神,是病榻牵线的大爱无疆,更是无私奉献的初心本色。她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证明,真正的教育榜样,总能在困境中坚守、在平凡中闪光,用点滴付出浇灌教育之花,用毕生坚守诠释教师使命。
文、图/护理学院 朱玛丽
二核/杨坡
终审/季荣臣
编辑/朱昱函